“榮華一礦馮立勇,龍江好人人人夸,維修技術頂呱呱。”在龍煤集團雞礦公司黨委“五知”文化潤雞礦文藝輕騎兵班前慰問演出中,這句簡潔明快的快板詞讓現場觀眾記憶猶新,也讓“馮老三”這個人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。
因在家中排行老三,榮華一礦機電區機電隊班組長馮立勇被同事們親切地稱為“馮老三”。
曾獲得“龍江好人”榮譽稱號的馮立勇,以“擇一事終一生”的執著,為了每一臺設備的平穩運轉,為了每一次維修任務的圓滿收官,傾盡全力,默默奉獻。他用30個春秋,于幽深煤海之中雕琢出獨屬于自己的匠心傳奇。
青澀入行,勇啟煤海征程
1994年春天,21歲的馮立勇邁進礦區的大門,成為一名機電維修工,一切看似塵埃落定,其實真正的挑戰剛剛開始。
當年伙伴們對于馮立勇的印象是:個子不高,背有點彎,不善言談,走路總是急匆匆的;整天就是一身工作服,腰里還總是別著扳子、鉗子、螺絲刀,從沒有閑著的時候,加班、連勤、延點是家常便飯;這小子,肯學、能干、像樣!馮立勇回憶道:“說實在的,當年對煤礦的工作不了解,就想著多學點東西,有了一技之長,才能站穩腳跟,也算不給家里人丟臉,第一次下井我并沒有感覺到害怕,也沒打退堂鼓,只是在心里告訴自己,一定要跟緊師傅和工友的腳步,千萬不能掉隊。”
如今,提到他的手藝,卻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,機電區區長王鈺說:“自榮華一礦正式投產起到目前為止,榮華一礦所有電鉗工,沒人能超越馮立勇。這不是吹捧,而是他把別人不愿意干的活兒干了,最終干成了別人干不了的活兒。”
努力攻堅,榮登技術頂峰
目睹“馮老三”工作狀態的人,一定會被他的敬業精神所折服。而這些在別人看來或許單調的檢修工作,在他眼里卻是增加實戰經驗的寶貴機會。
一次臨近下班的檢修任務,至今還讓他津津樂道。那天下午,中三絞車道底部水倉的兩臺7.5KW水泵突然停止運轉,若不及時處理,將嚴重影響生產。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故障,馮立勇毫不猶豫地帶領工友們趕赴現場。面對深達1.5米的水倉,以及水中混雜的廢機油和乳化液,大家心中都明白,修復水泵需要有人跳入水中。而馮立勇果斷地關閉總開關,脫下衣服毫不猶豫地跳入水倉,在水中,馮立勇憑借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直覺,迅速找到了潛水泵的位置,并與徒弟一起將其拽出水面。隨后,他們清理水泵上的淤泥,安裝好水泵,才帶著一身油泥從水倉中爬出。擦去全身的油泥,穿上工作服,打開開關,水泵恢復了正常運轉。然而,馮立勇并未就此滿足。他深知,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才能避免類似故障的再次發生。于是,他提議建造一個沉淀池,并在出水口處安設篩子網,從源頭上防止堵泵現象發生。在他的帶領下,大家迅速行動起來,共同完成了這一改進方案。
看著設備經過自己的“對癥下藥”,從“病態”恢復如初,馮立勇得到了極大的心理滿足。“雖然累,但這就是我的職責,我要將知責有為的責任心牢牢記住,并外化于行動,這就是我的工作,我的職責。”“馮老三”樂此不疲地說。
薪火相傳,培育行業“新苗”
“要么不干,要么干好。檢修工的手藝高低直接關系到井下生產,我們修得快一點,采掘工就能提前一點干活兒……”“馮老三”拍了拍工作服上的灰塵,話語堅定地說道。
30年來,他練就了高超的技藝和過硬的本領。有人說:“只要在榮華一礦從事過電鉗工工作的,都應該叫馮老三一聲‘師傅’,因為馮立勇只要遇到虛心請教電鉗工業務的人,都會傾囊相授,從原理到實操講得明明白白。”剛在榮華一礦走上電鉗工工作崗位的“小年輕”們,都以得到馮立勇的檢修日記為榮,因為那里有太多學校里學不到的實踐操作經驗。
如今,科技發展日新月異,煤礦電氣設備更新換代也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,“馮老三”的匠人之心卻堅如磐石,將檢修工作視為一生的追求,即便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革新,亦未曾動搖。他非但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,反而迎難而上,現在還學起了PLC編程。“雖然現在還不會編程設計,但簡單的設備報故障還是能看懂的,知識改變命運,我還得學。”在“馮老三”話語中透露出對知識的渴望與對未來的期許。
30載礦工生涯,馮立勇的每一步都踏在了這片充滿生機的熱土上,每一滴汗水都浸潤在了電氣設備的維修與保養中。馮立勇深知,煤礦行業發展一日千里,機電設備更新換代速度驚人,唯有持續學習、不斷進取,方能緊跟時代發展的滾滾車輪。他相信,匠人的一切一定如自己的微信昵稱一樣——滴水穿石!